八哥电影网站

1周前 (04-04 07:00)阅读3
龙典影视
龙典影视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9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82
  • 回复0
楼主

  A

  BOUTGO

  关于走向

“走向”是什么八哥电影

高山流水八哥电影,白雪阳春,

独立部落,放牧我心。

“走向”干什么八哥电影

弘扬优秀文化,尊重自由创作;

聚集文艺薪火,致力公益传播。

为什么关注“走向”?

关注走向,倡导深度阅读。

品味走向,亲近本土人文。

  走向出品

  cdzouxiang

  

作者简介:

巢栖林,木本男。肉身在钢筋水泥八哥电影的城市,精神在放眼辽阔的丛林,那里有虚构中“心灵的安身之处”。动愿做自由飞翔的鸟,静愿做高大挺拔的树,个人微信公众号“树上的鸟儿”。是运动达人,亦是资深宅男,兴趣爱好广泛。与结果相比,更重过程,在乎的是人生经历与体验。闲时旅行,边走边看,随手摄影,偶写文字,心得观感散见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辽宁青年》、《少男少女》、《特别关注》、《语文报》、《散文诗》、《小溪流》、《湖南日报》等。

  

  巢栖林:从解放思想谈结婚问题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讨论的内容,是如何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我以为,在讨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其实还可以就结婚问题开展一次大讨论。我们不是经常讲,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吗?经济问题是物质文明,结婚问题就是精神文明。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够快了,但我们对结婚问题的态度却仍然停留于几千年前的认知水平。

结婚是一种选择,而非必需。

大约过了二十五岁,我就常常被人关心起结婚问题。

通常的提醒是:二十五岁,可以找了。

这每一个人,好像闹钟报时雄鸡报晓一样告诉你,该当谈婚论嫁了。

似乎一个人结婚,是需要提醒才会结的。

甭说二十五岁,早在十五岁我就有强烈的结婚愿望了。

男人性欲最旺盛的阶段当属青春期的十四岁左右至成年后的二十岁左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学生时代早恋是被学校和家庭禁止的,婚前性行为更被社会以为是不道德的。

所以十五岁时我就在想,中国的法定婚龄太迟了。要是法律允许十五岁就能结婚,就能理直气壮地过上性生活,那该多好!

所以一个人结婚,是根本不需要八哥电影他人提醒的。一个人不结婚,也不是没人提醒的问题,更不是提醒少了的问题。

早在十五岁我就有强烈的结婚愿望,可为什么过了十年、接近二十年之后,我反而一直又没结婚呢?因为在我看来,结婚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而非必需。

  

很多人认定一个理:人一辈子,是一定要结婚的。但我认为,婚,是可结,可不结的。

八哥电影网站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结婚?

我反问:为什么要结婚?

人说:当然要结婚了,结婚了才有家。

我说:一个人也是家。

人说:那叫什么家。

我说:我觉得叫家。

人说:不结婚就不能生儿育女。

我说:我骨子里没有香火观念,不需要我们李家万代传承,不需要生儿育女,以后哪怕结婚,也未必生育。

人说: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说:古人的话也得区别对待,未必非听不可。什么年代了,还老拿古人唬人,社会怎么进步。古人的话那么当听,那我现在说一句话,若干年后我也成了“古人”,那后人是不是也要听我这个“古人”的话?

人说:不结婚,性生活怎么解决?

我说:当今社会,除了寺庙里那些自甘自愿的人,你还担心有人当和尚尼姑?

人说:结婚了才有个伴。

我说:我从小就很独立,并不缺乏自理能力,且耐得住寂寞,也不缺少朋友。

人说:现在你是觉得一个人好,自由,以后老了呢?

我说:以后老了我要是还觉得一个人好,我还一个人过;什么时候我不想一个人过了,我就什么时候开始找个人过。法律没有规定三十岁没有结婚的人,到八十岁就不许再结婚了。

还有人说:都像你这样不结婚生子,过不了多少年,人类就要从这个星球上消亡了。

老实说,我还真没把问题想得那么沉重和复杂。不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结婚生子吗,结一婚还要结二婚,生一个还要生两个,让他们去进行人类种族延续的活动好了,怎么至于都像我。

  

我实在感受不到不结婚对我现在有什么不好,我也想象不出不结婚对我以后会有什么不好。

说人一辈子一定要结婚的,觉着结婚是千百年来就有的事,天经地义,还用得着理由吗?

很多人结婚,包括生育,的确是“不讲理”的。就结吧,就生吧,结了生了再说。

身边很多朋友,结了婚,不如意,吵,闹,谈,谈不拢,冷战,最后只有离婚。离婚不久,又结了。结了,又合不来,又离。离了,再结。总之是要使自己处于一种结婚的状态。

我一熟人,生了三个女儿,还要生,想要生个儿子。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好,但又舍得送儿女上学念书,最后可怜巴巴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我真不知道这样的父爱,是该叫伟大呢,还是愚昧。

在我看来,人在结婚问题上是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的,而并非每一个人“反正是要结的”、“迟早是要结的”。

关于结婚问题,我觉得可以用读书来作比。

从小长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多读书,多学习,以致我们已经把读书当作是爱学习的一种体现。

但是对待读书,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人不吃饭会饿死,人不读书却不会死。所以人不可以选择不吃饭,却可以选择不读书。

而且,人要学知识,也未必只有读书这一种形式。看电影电视、与人聊天请教、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增长见识,学到本领。

结婚也是这样,想结婚可以,但不结婚绝对死不了人。

这就给人选择是否结婚留了空间:一个人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

换言之:婚,是没有理由非结不可的,结与不结,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自己的选择。

  

结婚是美好的,但也只有美好的婚姻才是美好的。

我的父母,很早以前就开始催促我结婚了。当我二十七八的时候,父母最急。因为再不谈,马上奔三了。而现在当我三十有二,父母反而不急了,反正三十都过了。

我一同事,我们同一间办公室四年有余,她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关心着我的婚姻大事,常常念叨着让我早点结婚,还不结婚,她都要退休了。又过了三年,她真退休了,也懒得念了。

曾经一段我还暗中窃喜,人对人的关注是有限度的,这下会没人老在我面前提结婚的事了。却不料前不久,父母又厚积薄发地开始催促了。原来他们嘴上不提,心里还惦记着,只不过由“急性”转成了“慢性”。

父母、亲友、同事让你早点结婚,那是大家关心你,是对你好。我就奇怪了,大家都关心我,都对我好,未必我自己反而不关心自己,自己反而对自己不好了?

我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其实我和大家的愿望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我过得更好。

大家可能认为,结婚才会让我过得更好;我自己却觉得,目前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在感情方面,我向往的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充满激情的生活,爱一个人,爱得不得了,做什么事都想起她,做什么事都干劲十足,激情澎湃;另一种则是简单清静的生活,无人相扰,悠然自得。

前一种生活,在三十岁之前我还曾有体验,爱一个人,追她,然后憧憬,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自从过了三十,我就开始后一种生活了。

甚至,我对当前我一个人单身生活的评价,四个字:无可挑剔!

多数人选择结婚,我想无非两种:一种是把结婚想得很美好,所以要结婚,或者认为单身太凄苦,所以要告别单身;另一种则是不以为结婚有多美好,甚至不想结婚,但迫于世俗压力,结吧,不结婚死不了人,结婚也死不了人。

如果后一种情形搁在我身上,那是决不可能走入婚姻的。按前一种情形,以为结婚有多美好呢,我的所见所感又不完全如此。

  

八哥电影网站

我一同事,音响发烧友,想买一套几千元的音响,老婆不干:多贵多不划算呀,一套音响的钱可以买一台空调、一台冰箱、一台微波炉了。

账虽这么算,但毕竟也就几千元嘛,又不是拿不出。只是多了一个人,多了一种意见,无法达成统一,结果没买成。当然,这“省”下来的钱也并没有去买空调什么的,因为这些早有了。

同事的老婆不是音响发烧友,又怎能理解同事发烧的心情呢?

同事心有不甘,鼓动我买,他说:趁着你现在还是一个人作得了主的时候,赶紧搞点建设,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我要买点什么东西,从来不用提交家庭会议讨论审议,说买就买了,自己怎么乐意怎么着。

母亲说:你大手大脚吧,等你以后结了婚,有人管你,你就受拘了。

我说:我干吗结婚呢,一个人多清静,多自在!

我有一些小的兴趣爱好,读书写作就不必说了,自然会被当作高尚高雅的爱好得到鼓励和支持,那要是我偶尔玩玩麻将呢?甚或偶尔还熬熬夜呢?单身一人不打紧,这一结婚估计就成问题了。

一个不玩牌的人,又怎能理解玩牌的乐趣呢!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熬夜还要玩。人一辈子不就是要快乐地过吗?我最担心一旦结婚,所有这些自由都没了或者受到干涉。再说我玩牌自有尺度,不赌博、不沉迷、不误事。

哪怕再开明之人,恐怕也要对此干涉的。几次刚玩到晚上十二点,三方的手机都响了,老婆们的精力真好,十二点还没睡。说着马上就回来,过了三五分钟,手机又响了,老公们自然一个个都不耐烦,回来了回来了!结果回到家免不了一吵,至少是脸色不好看的。

如果换作老婆们在外玩,老公们自然也是要一个劲催的。照例也是一个催得不耐烦,一个应得不耐烦。

婚姻中的彼此干涉是肯定免不了的。不是在这方面干涉你,就是在那方面干涉你,总有不合拍的地方。

  

我一朋友由此对婚姻质疑:我做的很多事情老公都不能理解,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中一定要安排另外一个人走进我们的生活,然后我们事事要求得他的理解呢?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理解自己不就行了吗?

我口口声声说一个人好,单身好,也许容易令大家误解,以为我打算一辈子单身不结婚,其实我的本意并非不结婚。

结婚的目的在于幸福。如若结婚果真是幸福的,幸福的事情谁不向往呢!

一个人不结婚,感觉到不幸福,觉得结了婚才能幸福,那肯定就结婚了。

一个人不结婚,感觉到已经很幸福了,如果觉得结了婚将更幸福,那也可能结婚。

一个人不结婚,感觉到不幸福,觉得结了婚可能更不幸福,那就难以结婚。

一个人不结婚,感觉到已经很幸福了,如果觉得结了婚可能还不如不结婚幸福,那也难以结婚。

所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婚姻的认知和感受不一样,态度也就各不相同。我们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要求天下人种都按照一个模式去思维和行事。

我的父母,像《金婚》里张国立和蒋雯丽饰演的那两口子一样,争吵了一辈子,别扭了一辈子。有时候我开玩笑说:你们催我结婚,就是要我像你们这样吵这样闹吗?

父母怎么说?父母说:你们不会嘛。

我感到好笑,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千个不满意万个不满意,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理由对我尚无眉目的婚姻幸福那么乐观和肯定。

我不是独身主义者,我对爱情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不过,我决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我要结婚,那一定是我遇到了一个人,让我觉得和她一起走入婚姻将会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那我就结了。

所以,我不说我这辈子一定结婚,或者一定不结婚,也不确定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我只是告诉自己,什么时候想结了,那就结吧;真要不想结,那千万别结给别人看。

  

婚姻幸福与否是一个人自己的体味,冷暖自知。

结婚问题,原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人想结就结,不想结就不结,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有的人说,结婚就是好,或者哪怕不好,我也要结,那都没问题,结吧!只要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人无法干涉。

同理,有的人说,我也不是觉得结婚不好,我也不是打算一辈子不结婚,但我就是现在还不想结;或者,我就是觉得结婚不好,我就是打算一辈子不结婚……所有这些,只要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都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我从来没有因为我暂时选择不结婚,而对人家说,那你也不要结婚;但问题是,我不反对人家结婚,人家却总要反对我不结婚。

我一亲戚,和我讨论结婚问题,讨论到最后,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我那亲戚为此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她对我说:我想了一晚上,在想你怎么会有这些不切实际的怪思想,我想来想去,发现你是书读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不跟人讨论结婚问题了。用得着讨论吗?反正我没打算在结婚问题上去改变别人,别人也改变不了我。人家再要跟我说起结婚的必要性什么的,我既不争论,更不反驳,我就冲人家笑一笑。

  

结了婚的人,尤其是结了婚又还感觉有那么一点点幸福的人,这样的人在没结婚的人面前,尤其有一种飘飘然的优越感。

我一多年不见的同学给我博客留言,先是讲述她与丈夫怎样缘定今生,甜蜜恩爱的婚姻生活,然后话锋一转:看你的择偶标准,深感忧虑。唯美的要求,求仙求神?

不下聘书主动替我“深感忧虑”的人多了。这些人都在替我担忧,恐怕以我现时心态难成秦晋之愿;但问题是,我甘心自愿呀!

我不知自己是否心存唯美要求,哪怕是吧,一个人如若真有此要求,你不能强迫他不有此要求对不?关键是他既不怨人,亦不怨己,那就没什么不妥了对不?

你想结婚,很好,我没意见;但是当一个人单身不结婚,为什么大家都在替他觉得不结婚就不好,甚至“深感忧虑”呢?忧虑什么?忧虑他终难成婚?看来结了婚的人还真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还真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幸福的,只有结婚才是幸福的!

我一老师为了早点让我结婚,跟我说:你看那谁谁,也是一直拖着不结婚,现在都四十岁了!

老师自然是当反面典型来讲的,但我听着没以为然。

在老师看来,四十岁还没结婚,大抵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场悲剧了。但我想,是谁让他四十岁还不结婚的?当然是他自己。如果他为自己四十岁还没结婚而后悔了,那么他现在结婚也还来得及,但他还是不结。这说明他自己愿意嘛!

当很多人以为一个四十岁还没结婚的男人应该会很痛苦的时候,我却觉得他可能是幸福的,因为他正在过着他自己亲手选择的、他想要的生活。

  

我每天步行上下班,每天步行八公里。有一天我加了会儿班,步行到家已是晚上八点,一朋友见到我,问,吃饭没?我说,没。朋友感慨地说,真的要赶快找个老婆了!

是呀,此情此景的确是令人颇生感慨的。朋友都已经牵着女儿在院子里散步嬉戏了,我八点钟回家却还要为自己的肚子张罗吃的。看看结婚有老婆多好,单身一人多凄凉!

大家有所不知,那天中午我应酬时喝了点酒,我喝酒后可以数小时不饿。要真饿了,我到单位食堂或外面的小餐馆叫个饭也是挺方便的,不至于让自己忍饥挨饿到晚上八点。

所以这实在是“小马过河”,老黄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蹄子,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它一同伴,最后小马自己淌过河水,才知道既不像老黄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所以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他人的生活,便难免有失偏颇。在结婚问题上,一个人幸福与否,完全在于自己的感受,冷暖自知。

有些人也许生来就是适合结婚的,只有在婚姻中才能令其如鱼得水;有些人却可能先天就不大适合婚姻,结婚可能反而会令其溺水窒息。

有的人可能从小就依赖他人,如果恰巧遇到一个人可以方方面面照顾到TA,那结婚岂不太美好了?而如果是一个独立生活能力特别强的人,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见,掺杂另外一个人的意见进来可能还不及单身一人顺心如意。

有的人可能非常害怕孤单寂寞,一时一刻也忍受不了无人相伴的日子,那TA就赶快结婚吧!难怪有人说不结婚,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原来这些人怕的不是吵架,怕的是没人吵架!当然也有些人喜欢的就是清静,怕的就是吵吵嚷嚷,你让这些人结婚,他们可能觉得还不如单身一人自在。

所以同样是婚姻,有人可能觉得幸福,有人却可能觉得不幸福;有人可能觉得适合结婚,有人却可能觉得不大适合结婚。

  

有人说:你不结婚,你怎么知道自己不适合婚姻?

这无异于说:前面是悬崖,你不跳下去,怎么知道就会摔死?前面一堆火,你不冲进去试一试,怎么知道一定会烧伤呢?

难怪那么多人喜欢飙车,然后车祸不断。原来他们都不知道飙车容易发生车祸啊!不飙一飙车,又怎么知道会发生车祸呢!

难怪那么多人奋不顾身要去结婚,然后离婚,离婚又结婚,结婚再离婚。不结婚怎么知道会不幸福呢?不结婚怎么知道一定会离婚呢?

凡事皆有两面性。婚姻并非有人想象的那样面目可憎,但也绝非有人以为的那样无限美好。但我们为什么更多强调的却是婚姻的好,能够接受的只是结婚,而不能尝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而作出的不结婚或暂不结婚的选择?

饿了就吃饭,冷了就加衣。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旦套到结婚问题上,就变成了不饿也要吃饭,不冷也要加衣。

从缠足到结婚,国人何时能做一回自己!

所有劝我结婚的人,不论他们是站在哪个角度看待婚姻来劝我结婚,我都不会否认他们的善心和出于对我的关心。而正是这种善心和关心,却让我想起了古代女子的缠足。

古代女子缠足,从来不是她们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古代女子之足,得从小缠起。其时,女子尚不省事,一切都由父母主持。

现时看来,缠足实在是太愚昧太野蛮了,好端端一双脚,偏要层层紧裹,缚畸致残,那简直就是变态嘛!现在要是还给哪个女子缠足,不单这个女子不会答应,为人父母者也会坚决制止了。

可是古代的情形就不是这样了,古代女子之足就是父母给缠的。你若动员古时父母不给女儿缠足,那他们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未必是古时父母太狠心?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出于善心和关心才给女儿缠足的!因为古时以小脚“三寸金莲”为美,这种美的标准,不是像我们今天你把头发染红染黄只要你自己喜欢你自己觉得美那都叫美,古时“三寸金莲”之美,那是全国统一标准的足之美,几乎是足美之唯一标准,别无选择。

当然也有极个别实在不缠足的,不缠就不缠,不缠足又不会杀头,但面临的世俗压力就大了。李鸿章“大脚妈妈”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

西太后五十大寿时,母以子贵,要召见李鸿章的母亲。李老太坐轿子到了北京,满朝文武拍李鸿章的马屁,都去欢迎。李老太从轿子里无意伸出一脚,李鸿章借口怕她着凉,请她缩一下。李老太勃然大怒,大叫:你老子都不嫌我脚大,你倒嫌我脚大!一气之下宣布不下轿子了。经过好说歹说,指天划地,多方疏通,李老太才回心转意,下得轿来。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权倾一时的人物,也算是较为开通之士。以他的身份地位和素质涵养,尚且以大脚为耻,那些封建遗老们则更不用说了。

在缠足盛行时期,小脚是选妻标准之一,一双小脚可以与一份最丰厚的嫁妆相提并论;反之,不缠足的女子,不仅要被人笑话,而且连嫁人都成了问题。

所以古时父母,又怎会不给女儿缠足!父母给女儿缠足,又如何不能理解为是父母对女儿的善心和关心!而正是这种所谓的“善心和关心”,使中国女子“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被奴役了千年!

所以回首反思,我们再也不要以为,只要我们不是出于恶意,只要我们是出于善心和关心,以为这样,我们就可以随便去干涉他人!

结婚也是这样。通常认为,亲至父母,催促儿女早日成婚,那不是为儿女好,难道还会是要害儿女不成?的确,父母的本意,绝非要害儿女,但催促甚至强加导致的结果,可能就害了儿女!

  

有人可能不假思索要说,此话不妥,亵渎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心。你看那些当初本来不想结婚的,后来在父母的催促下结了婚,不也过得好好儿吗?又怎么会是害他们!

当然,确有此情。但问题是,当他们自愿选择不结婚的时候,他们不也过得好好儿吗?

何况,并不排除逼婚后表面过得很好,实际内心极度痛苦之情形。

我们并不否认的确有很多人在婚姻当中享受到了美满和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结了婚的人,那都是幸福的;而这未必幸福的婚姻当中,不少就是我们的“善心和关心”的结果。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真的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在我们所谓的“善心和关心”之下,我们实施了多少对他人生活的干涉,对他人造成了多少精神等诸方面的痛苦!

当然,古时父母给女儿缠足,也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缠足是一件明摆着人为致残、极其痛苦的事情,天下为人父母者难道会没有一个人觉悟到这一点?大概断非如此。

倘若缠足只是个别“新新人类”的发烧行为,社会环境可以让你选择缠足,也可以选择不缠足,我想多数父母是会坚决反对女儿自虐自残去缠足的。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却偏偏不是这样。在当时,不缠足可能连结婚都成了问题。而一个人怎么可能不结婚呢?在结婚这样的“大事”面前,缠足的痛苦自然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为人父母者也是利弊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虽不忍缠足,但是为了女儿更大的幸福,还是给女儿实施了缠足。

以这样的思维去替古时父母“换位思考”,是很容易将古时父母在缠足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推脱得干干净净的;而这种推脱,是不利于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的。

缠足时代,缠足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全民(女子)缠足,不缠足反而成了异类。自己家里养着一个“异类”,为人父母者怎么会不感到压力呢!

李鸿章以“大脚妈妈”为耻,如果他还有个“大脚女儿”,他难道不以为耻吗?所以李鸿章恐怕也会像其他为人父母者一样,以出于“善心和关心”的理由,为其女儿缠足。如此,至少李鸿章的脸上会挂得住了,因为家里没有“大脚女儿”了。

这就是缠足悲剧上演千年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源,倒还不是父母果真想着不给女儿缠足,女儿以后会嫁不出去。深层次的根源不在这里!根源在于,父母要是不把自家女儿一双小脚缠成当时以为“国标”的“三寸金莲”,那做父母的会深感压力,会被人耻笑。

有人可能要说,在当时情况下,父母不给女儿缠足,还真有嫁不出去的风险呀!

要我说,这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乍一看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实则不然。

缠足好像是因为男人喜欢,因为男人有这个要求,所以女人缠足。我就奇怪了,男人不合理、甚至不人性的要求我们也要去迎合、去满足?

女人不缠足,可能会愁嫁;但是当全体女人都不缠足的时候,你看男人们怎么样?你还担心他们当真集体不结婚了?还不是要从不缠足的女子中选择结婚对象!

所以缠足是父母出于对女儿的“善心和关心”,是为了让女儿能够嫁出去,是对女儿今后幸福的负责,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言论,不攻自破。

足是父母在女儿尚未成年时给女儿缠的,不是女儿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让尚未成年的女儿自己选择,她才不懂得不缠足是一件令人耻笑的事情,她才不会去缠足。

所以,如果不是父母的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就不会有大面积缠足这回事,就不会有缠足的痛苦,也不至于不缠足就愁嫁。

所以缠足,根本不是女人自己发现不缠足将嫁不出去,然后对父母说,你们给我缠足吧!不是这样子的!而是我们的父母发现,在一个缠足的社会里,如果家中有一个不缠足的女儿,自己将背负多少来自社会的压力!

很多陋习都是“参与”出来的!而这种随大流的“参与”,却能让为人父母者少了很多压力,难怪会有那么多的父母不管不顾女儿的痛苦为其缠足,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她好。

所以在缠足的问题上,为人父母者是必要好好反思的。看起来好像是男人喜欢女人缠足,实际上却是我们的父母推波助澜酿成的悲剧!

  

结婚也是这样。结婚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能力和权力在自己的事情上自己作主。但是我们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又不甘寂寞,开始作为了。

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怕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的父母似乎也没打算让我们做一回自己。

结婚和缠足似乎略有不同。缠足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现在哪家父母还要给女儿缠足,大家都会去制止这种显而易见、非人道的行为。

但结婚不同,我们从来都以为结婚那是幸福的,我们从来都不会去认为和理解,一个暂时还不想结婚的人,对他逼婚,那就是一种痛苦!

正因为这种痛苦并非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非但不以为这是一种痛苦,非但不会去加以制止,反而以着予其幸福的名义,进一步逼婚,加重其痛苦!

果若出于对儿女的幸福着想,那我们的父母就应该充分相信儿女们自己对幸福的感受,而不要代替儿女们去以为,不结婚就不会幸福。儿女们自己幸福的感受怎么会是生长在父母的脑袋里的!

显然,与缠足一样,父母催婚表面上是为了儿女们的幸福,实则不然。家里有着大龄未婚的儿女,为人父母者肯定要背负来自社会口舌的压力,觉得是件丢人的事情——这才是多数父母急于让儿女尽早成婚最直接的原因!——只是包括父母、儿女在内的很多人未必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结婚与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但在我们很多父母看来,儿女的生命都是父母赋予的,儿女的婚事当然也由父母作主。

在封建家长包办制残留的基础上,如果还加上“父母都是为了儿女好”这一不容质疑的命题,则天下儿女再也没有不乖乖依从的理由了。

中国的父母是天下最辛劳最爱张罗的父母,也是天下最不懂得民主的父母;中国的儿女是天下最听话最懂得孝顺的儿女,也是天下最没有自主权的儿女。

中国式缠足已经缠出了一个举世绝无仅有的悲剧,中国式逼婚何时将不再成为我们的又一悲剧?

就让想结婚的结婚吧,让不想结婚的不结婚。王朔说这话时显然意犹未尽,又补充道:反正到头来他们都会后悔。

而我要说:就让他们自个儿后悔去吧,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人性看待结婚问题,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关于结婚包括生育的问题,我在拙文《给我一个结婚的理由》和《父母是孩子天生的罪人》中已作过部分表达,今天仍有感而发,是因为我进一步认识到,结婚问题,既是对他人自我选择尊重的问题,更是思想解放的问题。

我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催我结婚,如前所述,这其中既有他们关心我的成份,也有为了缓解他们自身压力的成份。父母的压力从何而来?便来自大众思想的不够解放。

三十年前,我们在看露天电影时看到一对男女亲嘴都会满场起哄,那是因为思想不解放。在那种思想不解放的环境下,男女是不亲嘴的。不亲嘴不等于不想亲,只是由于思想不解放,不敢亲而已。

现在看看,别说在电影里看到男女亲嘴,哪怕一对男女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大家都见怪不怪了。这正是因为大家的思想解放了,亲嘴亲得没有心理负担,大家敢亲了。

结婚也是这样。表面上看多数人选择结婚,而且好像还是自由恋爱、自愿结婚,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想结婚的,只是由于大家在结婚问题上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敢不结而已。

谁谁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上,自己的态度很开明,谁愿意婚前性行为谁就去婚前性行为,纯属自愿,他人不得干涉。

但是记者话锋一转,问:如果你的女儿与人婚前性行为呢?他立刻就不能接受了,几乎是肯定要去干涉了。

不是“态度开明”吗?原来这态度开明只是他一个人态度开明,其他人都还没有态度开明,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还不开明。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婚前性行为,不仅当事人女儿有压力,与当事人相关的人譬如女儿的父亲也会感到压力。

所以我很能理解我的父母在结婚问题上对我的催促。无论大家是因为想结婚而结婚,还是不想结婚但又不得不结婚,反正大家都结了婚或打算结婚。在这样一个以结婚为唯一标准答案的环境下,一个人不结婚,不仅他本人有压力,而且与他相关的人也有压力,而且关系越亲密压力越大。

  

所以我说,要解决结婚自由问题,关键是解放思想。

那到底什么是解放思想呢?很多人的理解,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和革新,就是要转变旧的思维、打破旧的机制、摒弃旧的方法。似乎革故鼎新了,思想就算解放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我理解的解放思想,是指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想说的可以说了,想做的可以做了,说了做了不必有什么顾虑,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社会压力,更不会产生严重后果,这才叫“解放”了。

至于说要转变旧的思维、打破旧的机制、摒弃旧的方法,那到底何以为“旧”,何以为“新”?以“新”、“旧”为解放思想的标准,那是不是把黑的变成白的就是解放思想?或者把白的变成黑的也是解放思想?

结婚制度是一项实行多年的制度,几千年之“旧”,是不是要破旧立新,废除婚姻制,实行不婚制?

在缠足流行之前,人们是不缠足的,从不缠足到后来的缠足,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算不算解放思想的成果呢?

所以以“新”、“旧”与否来论思想解放与否,甚至以“先进”、“落后”与否来论思想解放与否,我觉得这都不便于衡量和操作,也不是解放思想的本义。

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一马平川、万马奔腾。哪怕这其中尘土飞扬、泥沙俱下,也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和胸怀去包容和理解,而不应以一己之想去排斥甚至打压他人思想。解放思想不要叶公好龙,不要口口声声喊着解放思想,对某些异于常态的思想和行为,却又视为洪水猛兽。

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一个人无论出于追求另类和时尚,或者出于其他什么想法,只要她自己想要缠足,她就可以缠;或者她自己想不缠足,她就可以不缠。缠与不缠都不会有什么压力,完全出于个体自身的喜好和选择,这个社会才真正思想解放了。

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一个人只要他自己和对方愿意,他就可以当街拥抱接吻,不担心有人讲他的“闲话”,说他太“解放”;或者就算是所有人都在当街拥抱接吻,有一个人他却实在不愿意这样做,他也用不着担心有人讲他太古董,太不“解放”。

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一个人实在不想结婚,我们没必要跟他去讲结婚有多美好,逼迫他一定要结婚;或者一个人实在想结婚,我们也没必要去跟他讲不结婚有多自由,逼迫他一定不结婚。

就在我写作此文的2008年10月26日午后,一只八哥误打误撞飞进我的书房,我买来鸟笼把它关了进去。

我一直有个愿望,在屋檐下安置几个鸟笼,让鸟们自个儿入笼落户安家,我会感觉一种人鸟共处的乐趣。现在八哥主动飞上门来,我自然不肯放过让它首批入户的机会。

为了免除单只八哥独处的孤寂,我在买鸟笼时还另买了一只八哥,用以陪伴主动飞入的八哥。

这一切在我看来是那样的美好:我将鸟笼安挂于室内屋檐下,风雨无侵;我在笼内准备了充足的鸟食和水,饮食无忧;又还为其配伴相守,再也不会孤单寂寞了。

可就算我这样出于一片善心和热心为八哥“美好”的生活张罗,过了四天,当我下班回家,却骇然发现那只主动飞入的八哥身体僵硬地横躺在了笼内!

我极其难过地开始反思了。我的本意是为那只八哥好,并且方方面面为着这种“好”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最终八哥还是没有领我的情,我以我的“好心”,生生断了它的一条命!

我原本是想让八哥在笼内生活上一段时间,慢慢习惯笼内生活,然后再将它放生,让它记得经常飞到我家里来的。却不曾想,它还没来得及习惯笼内生活就死了。

看来是鸟笼生活害了八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赶紧亡羊补牢打开鸟笼,将买来的那只八哥放生。天高任鸟飞,还是外面广阔的世界更适合八哥生存。

可是任凭我怎样驱赶,买来的八哥就是不出鸟笼!我把它抓了出来,它在空中盘旋一圈,又一头飞进了鸟笼!

我发现我差点又犯了另外一个错误!买来的八哥一直都在笼内长大,它早就习惯了笼内风雨无侵、饮食无忧的生活,我将其赶出鸟笼,岂不是活生生要把它逼上绝路?!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而我通过“围笼”看到的却是:外面的不想进去,里面的不想出来。

所以解放思想千万不要想当然。解放思想我们得问问八哥自己:你到底是想飞到笼中去,还是想从笼中飞出来?

解放思想就是一方面让想进去的可以进去,让想出来的可以出来;另一方面让不想进去的可以不进去,让不想出来的可以不出来。

我们常说的婚姻自由也是如此。这个自由,既指结婚自由,也指离婚自由。而结婚自由,既指一个人想结婚便可结婚,也指一个人不想结婚便可不结婚。

现在我不结婚,这是解放思想;有一天我结婚了,这也是解放思想。——因为这都是我的思想,我按照自己的思想选择结婚或不结婚,这就是我对自己思想的“解放”。

但是显然,当前谈解放思想还并不是大家不想思想解放的问题,而是总有一些阻力和压力,让你的思想无法解放的问题。

解放思想,不是我们关上笼门,然后对鸟儿说:你解放思想吧,你想进去就进去,你想出来就出来吧!

笼门紧闭,它怎么进去,又怎么出来?

所以仅仅鸟儿解放思想还不行,还得我们解放思想,打开鸟笼,容许鸟儿进出。

所以一个人想要结婚或不结婚,仅仅他自己解放思想还不行,还得我们大家都解放思想,形成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氛围。

大环境解放了,小个体方可手脚舒展,得以解放。结婚问题如此,其实又何止结婚问题!

2008.10.5-2008.11.5

  

(注:图片来自网络)

《走向》文艺微刊编辑部

  执行主编:张先祥

  编 辑:许立君 张晓凌 张军 薛梅

  本期编辑:许立君

  温馨提示:

1、凡向本微刊投稿,均视为作者以本人原创作品授权我刊发表,我刊依例使用“原创”和“打赏”等功能。一周内赏金的60%作为稿酬,其余作为《走向》维护和发展基金。

2、请作者加本刊执行主编张先祥(拇指寿)的微信号:a18670610867,便于发放稿酬。

3、本刊汇聚了沅澧大地大量文艺创作骨干,是众多媒体编辑优先选稿的平台,请尽量投寄未发表的作品(附作者简介、照片),并请半个月内勿一稿多投;

4、联系邮箱:cd_zouxiang@163.com。每次投稿请发一组作品(散文三篇以上,诗歌五首以上,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十幅以上),并配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走向》合作媒体,欢迎关注!

0